4月8日,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发布了全国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示范案例首批评选结果,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数字化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项目成功入选。此次入选是对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成果的肯定,也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学校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
深耕产教融合“沃土”,强化应用型办学特色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建校之初就明确了“服务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在2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构建了产教融合、面向应用的办学体制,形成了校企合作、协同共赢的运行机制,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企业需求的互补对接。
学校课堂教学场景
学校始终将产教融合作为实现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学校与企业开展协同共赢的合作,运用产业行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具、新产品、新应用,共同开发教育教学管理系统、课程体系、教材和课件,共建共享实践教育基地等;通过校企共同确定课程、提供师资、完成课程教学,使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结合产业需求和行业标准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学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学校累计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80项,建设了“东软百度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东软IT产业学院”“数字媒体创意产业学院”“现代半导体产业学院”等6个产业学院,主动融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给予学生最大关爱
结合应用型技术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TOPCARES”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特色鲜明的能力指标体系。该体系以培养学生八大能力的英文首字母命名,包含8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和108个三级指标。除了注重专业能力培养外,该体系还特别强调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个人职业能力、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能力、数字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同时,学校结合产业和社会需求,将“TOPCARES”能力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课程、项目、活动、实验、毕业设计中,确保教学活动、教学环节都能支撑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稳步实现,全力打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通道。
学校实施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相融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对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和次序进行重新设计,构建了能力导向、五级项目牵引、内容动态更新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一体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一体化,校企合作与职业能力培养一体化。目前,学校已累计向社会输送6万余名应用型人才,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秉承特色教育理念,构建教学改革长效机制
学校以“教育创造学生价值”为教育理念,强调在教育中要关心学生个性化成长成才,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校高质量发展,构建教育教学改革的长效机制。
建校以来,学校在IT人才培养方法、理念、模式、体系上持续探索,提出了“五元知识结构”,实施“1321教学模式”,基于云平台的“柔性学习”理念,打造“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等。在推进一体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主动应对数字化时代高等教育创新变革的需求,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未来教育发展趋势,构建互动、开放的混合式教育生态系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学校加速布局数字经济发展亟需的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等新兴专业,践行TOPCARES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 “三全育人”,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2005年和2023年,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目前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达到4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达到72项。此外,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
据《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2022年度综合竞争力报告》显示,学校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获批数量在全国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中位列第一,在全国67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排名第28,充分凸显了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泛IT类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上的特色成效。
学校实践教学场景
未来,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办学理念,聚焦“IT+数媒+健康医疗科技”领域,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担负起教育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作者:李丹 李云云